1827年,哈德逊湾公司在弗雷泽河河口附近建立了一个贸易站Fort Langley(该地区早年被几个美洲原住民居住)。1839年,堡垒本身又向上游移动了一点,但是直到19世纪50年代后期,欧洲人都很少在该地区居住。后来,在原始堡垒的所在地附近建立了新威斯敏斯特。
19世纪60年代,由于淘金热的兴起,成千上万的矿工涌入温哥华及其周边地区淘金(卡里布山脉the Cariboo Mountains是重点淘金区),他们大多来自美国加利福尼亚州。在温哥华发展的早期,苏格兰人有很大影响力,由淘金热而来的美国人也对这座城市也产生了重要影响。
“温哥华”这个名字,最初是由加拿大太平洋铁路公司总裁——威廉·范·霍恩(William Van Horne)提出来的,他是一个美国人。温哥华的名字来源于皇家海军的乔治·温哥华(George Vancouver),他在1792年对温哥华周边的海岸进行了勘测。
同样为美国人的 L.D. Taylor,是温哥华历史上最受欢迎的市长,曾在1919至1933年期间9次当选。他为温哥华的发展做出过很多贡献,比如他曾经倡导与温哥华合并南温哥华和Point Grey,还监督了这个快速发展的城市中的各种公共工程项目。但令人惋惜的是:1934年,Taylor在竞选中失利,从此郁郁寡欢,于1946年6月4日因贫困而去世。
大温地区的第一个重要的产业是位于Burrard Inlet的锯木厂,定居点被称为Granville,同样由美国人持有。后来,美国人还创立了第一个不依赖当地自然资源的重要产业,一家仍然运转的制糖厂。
1886年4月,在温哥华成为第一条跨加拿大铁路——加拿大太平洋的西终点之前,温哥华发展为一个城市。温哥华成立仅两个月之后,在1886年6月13日,一场灾难降临,温哥华发生了一起大火,火灾起自现今的大街(Main Street)及甘比街(Cambie Street),目的是有人放火清除土地上的树丛,但一阵强风却令火场失控并蔓延开来,在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内摧毁了这座城市。大火夺去了数十人的性命,而唯一幸免于难的建筑物是位于西区的一间锯木厂(Hastings Mill Store),以及在福溪河岸的几间建筑物。估计火灾造成财物损失130万加元,但在4天后已开始有新建筑物出现。
随后,这座城市很快恢复了繁荣,成为新兴的港口,部分原因是由于巴拿马运河(1914)的开放,使从温哥华向美国东海岸和欧洲,出口谷物及木材的贸易,在经济上变得可行。1929年,南部的两个大郊区灰点(Point Gray)和南温哥华(South Vancouver)与温哥华合并,其大都市区成为加拿大第三大人口大区。到1930年代,温哥华已成为加拿大太平洋沿岸的主要港口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,它发展成为加拿大与亚洲及环太平洋贸易的主要商业中心。
长期以来,这座城市一直是加拿大其他地区和海外移民的热门目的地。值得注意的是东亚人(主要是中国人)大量涌入,现在温哥华成为世界上最多元化的城市之一。